|
今年以来,我市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农业现代化工程为抓手,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稳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扬中实现农业增加值65851万元,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40%。其中:种植业30065万元,增长3.25%;林业2643万元,增长4.47%;畜牧业7477万元,增长1.94%;渔业10840万元,增长5.26%;农业服务业14826万元,增长2.99%。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76.1元,同比增长8.6%。其中农村居民11242.5元,增长9.6%。
一、 农田水利建设加快
1、“小农水重点县”项目进展快捷。69座灌溉泵站及砼防渗衬砌渠道已基本完工;12座排涝泵站已基本完成水下方,正在进行上部房屋砌筑粉刷以及机泵、电气设备安装调试;62座涵洞翻建维修已完成60座;17座机耕桥已完成15座;沟渠整治已全部完成。整个工程已完成投资3150万元,总体形象进度达92%。工程计划2015年7月上旬全部完工,交付各单位投入试运行。
2、沿江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接近尾声。目前该工程已完成全部水下方施工,正在进行上部站房施工和机泵设备、电气设备安装调试。整个工程已完成投资3800万元,总形象进度达88%。工程计划2015年7月底全部完工,交付各单位投入试运行。
3、农机化事业在服务“三农”中倾力作为。农机部门立足农机化为“三夏”农忙倾情服务的理念,早准备,精谋划、快推进,一手抓原有农机具的维修管理,一手抓农业机械的添置,更好地服务“三夏”农忙,到“三夏”农忙开始前,全市共备足75马力以上大中型拖拉机等各类农业机械358台,其中新购27台,全年中央省市农机补贴资金达357万元。“三夏”大忙中,全市上下高度统一,全面推进机耕、机械化秸秆还田、机械化插秧工作,实现了100%机耕、86%机械化秸秆还田、80%机械化插秧,全市机械化插秧率达81%、秸秆禁烧率达85%。
二、农业生产稳步推进
1、夏熟生产再获丰收。夏熟生产克服春季气温偏低雨水较多,冻害和渍害大,小麦白粉病、赤霉病发生严重等不利因素,再夺好收成。全市92003亩夏粮平均亩产376.3公斤,其中89349亩小麦亩产381.8公斤,增长0.10%。夏粮保持高产的主要原因一是狠抓适期播种,确保壮苗越冬,表现为适期播种面积大,过早播种面积比例减少,耕翻免少耕面积有所提升,套播麦适期播种比例较高。二是狠抓播种质量,提高麦苗素质,秋播基肥足、肥料全,追肥及时,播后出苗快,加之气候条件有利,有利于小麦早发,麦苗个体素质得到提高。三是狠抓沟系配套,增强抗渍能力,把小麦田间沟系作为提高麦苗抗灾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麦田田内沟配套达80%以上。四是狠抓穗肥使用,促进壮杆大穗,把施好穗肥作为小麦增产的一项关键措施来抓,在小麦施用穗肥的时期踏田指导,确保施肥时期准确,用量适宜,配方合理,达到攻大穗的目的。五是狠抓一喷三防,确保丰产丰收,重点做好以小麦赤霉病防治为主的“一喷三防”工作,全市没有发生大面积病虫灾害。六是狠抓技术指导,确保技术到位,对小麦生产的各个关键环节进行踏田指导和捆绑式服务,确保了夏熟生产的顺利进行。
2、蔬菜园艺生产持续提升。上半年全市蔬菜园艺种植面积稳定在2.84万亩,其中蔬菜种植1.8万亩,设施栽培面积7000亩;果树、花卉种植1.04万亩。以技术创新为突破,推广蔬菜新品种6个,新技术4项,累计推广面积2800亩;推广果树新品种3个,新技术5项,累计推广面积1600亩。以项目为载体,成功申报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大棚秧草-菱角生态高效模式集成与示范》项目,加强与扬州大学水生蔬菜研究室进行技术合作,在全市全面推广大棚秧草-菱角生态高效种植技术。上半年,全市蔬菜产量49707吨,增长4.29%。蔬菜总产值达2.71亿元,增长7.55%。
3、特色渔业不断壮大。上半年全市渔业生产放养面积2万亩,其中特种水产放养面积1.65万亩,比去年同期增长8%,完成高效设施渔业面积265亩,占全年计划的53%,完成水产品总产量4087吨,实现渔业总产值1.70亿元,增长13.15%,是农、林、牧、渔、服中最快的。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大力引进先进技术,进一步优化渔业养殖结构。目前,全市江蟹养殖面积达6800亩,比去年增加500亩,河豚工厂化养殖面积达4.5万平方米,比去年增加1.5万平方米,龙虾养殖面积达1800亩,青虾养殖面积达3200亩。深入开展长江渔业品牌创建,积极申报注册“扬中河豚”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三、农村改革稳中有进
一是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按照规范要求,对照时间节点,开展好村组审核,张榜公示工作。强化责任意识,全力做好入户权属确认及合同签订工作。对确权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积极引导农户依据法律法规、通过协商调解、村民议决等方式妥善处理,避免矛盾激化,切实做到快中求稳,确保质量。至6月底,全市完成入户调查的有1434个村民小组,占99.4%;完成外业测绘的有1433个村民小组,占99.3%;完成审核公示的有1378个村民小组,占95.7%;完成入户权属确认和签订合同的有720个村民小组,占50.6%。
二是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引导和鼓励规模种养大户成立家庭农场,建立省市示范家庭农场名录。加强培训指导,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鼓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组建农地股份合作社,通过自营或委托经营等方式发展农业规模经营。上半年,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经营总面积5.5万亩,占全市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52.6%;其中家庭农场84家,新增31家,经营面积1.15万亩;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全市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1030亩,改造提升1530亩。
四、农业生态持续优化
1、绿化造林加快步伐。上半年,全市完成造林面积3782亩,完善提高农田林网1.5万亩,完成四旁植树30万株,各项任务指标均超额完成,并顺利通过镇江市造林验收。按照“六坚持六突出”工作要求,全市完成76个村庄的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累计完成河渠路绿化177条,绿化长度达246公里,新建围庄林面积534亩,规划建设的8个省级村庄绿化示范村已基本建成。
2、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着力改善。针对农业面源污染整治,积极配合 “五水联治”行动实施方案;全力推进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秸秆还田比例达70%以上,申报农业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项目1个—畜禽粪便处理中心,秸秆收贮点建设项目3个。
3农业标准化生产有力推进。积极组织各类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及种养基地进行“三品一标”申报及产地认证工作。上半年,共完成复查换证产品7个;新申报“三品”3家共10个产品。
五、项目推进提速,“三集”发展提质
1、农业项目推进加快。上半年全市7个重点农业项目进展顺利,上半年累计投入达15681万元,完成年计划的52.80%。大全集团雷公岛生态休闲农业基地1500亩现代化江鲜养殖基地已经开挖,相关配套设施正在实施,并完成70%;包含1500平米羊舍,1200平米鸡舍,600平米猪舍,以及相关配套用医务室、饲料车间的高效畜禽养殖小区正在设计过程中; 6公里高标准江堤、12公里硬化道路新筑施完工; 1600kw电力设施, 30吨每天处理量的净水设备正在组织施工单位;新修建丰乐桥至雷公岛汽渡及客运码头各一座;土地平整300亩,造林200亩;温泉酒店正在设计。东风休闲农业园完成土地流转230亩,整理土地、道路900米、开挖渠道2000米、栽植柚子30亩、栽植桂花等苗木130亩、开挖整理鱼池40亩,放养鱼苗30000尾。完成景观桥建设,建设生产生活用房等附属设施。桃源家庭农庄已流转土地280亩,完成园内沟渠路系配套,果树树苗已按进度和季节逐项引进栽种,大棚部分已建成。
对照省市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项目的相关要求,综合考虑我市主导产业、特色产品、带动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共申报4个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项目,扶持资金121万元;4个省级家庭农场项目,扶持资金40万元;3个市级家庭农场项目,扶持资金15万元;组织11个单位申报省级农村土地流转项目,补助资金20万元。从2015-2017年项目库中筛选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30个,惠及农村道路建设、水渠修建、路灯照明、文体场所等方面,申报财政奖补资金总额331万元,在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不断提升村级组织兴办村级公益事业的积极性。组织我市符合条件的单位积极申报2015年省级农业产业化引导项目,通过认真的筛选审核,确定4个高效农业建设项目,申请省级财政补助资金317万元。
2、农业“三集”发展提质增效。上半年,四大园区新增园区固定资产40010万元,增幅达18.1%;园区总产值8.61亿元,增幅达13.9%;新增规模经营面积630亩,完成序时进度的50.2%;新增规模经营主体3家。
各园区以项目为牵引,按照“既定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竣工”的工作要求,全面加强督查指导,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确保所有项目按计划进度建设到位。上半年,渔业园区完成铁皮港桥、中堡港桥和营房港桥三座桥梁建设,港堤加固建设防渗墙工程开工建设,新建公共服务平台2个,分别是江苏省斑点叉尾鮰种质创新中心和江苏省河蟹种质创新中心。截止6月份,园区各类重点项目投入资金达1.4亿元,其中:河豚工厂化养殖项目完成投资2618万元,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示范基地项目完成投资2215万元,江苏省水产种业创新基地完成投资1357万元,珍稀鱼种保护利用基地完成投资3016万元,其他项目1158万元。所有项目均按计划有序推进实施,进展顺利。目前,江之源河豚工厂化养殖项目、渔业技术推广示范基地、水产种业创新基地都已完成项目建设总量的90%以上。都市农业园区内东风休闲农业园新增投资200万元,完成土地流转230亩,整理土地、引栽部分苗木、果树7000株,开挖整理鱼池40亩,放养鱼苗3万尾。粮油加工产业集中区内2000T/D菜籽压榨厂、1000T/D精炼油厂已建成,设备调试完成80%;4000T/D菜籽压榨厂厂房基础已完工; 2个70000吨级泊位,8个1000吨级内港池泊位,及相关配套设施均已完工,已获准对外开放,国家进口粮指定口岸预验收已通过。目前锅炉设备安装完成75%,争取7月份可以投产供气。
六、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今年以来,我市加快“最美扬中”建设步伐,推进产业升级转型,着力保障民生幸福,不断拓宽城乡农民增收渠道,以政策保障增收,以创业促进增收,以就业带动增收,城乡收入实现了平稳增长。上半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76.1元,同比增长8.6%。其中城镇居民21526.5元,增长8.1%;农村居民11242.5元,增长9.6%。居民增收呈以下特点:
一是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上半年,我市城乡居民收入继续稳定增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1.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比由上年的1.94下降至1.91。
二是居民收入增幅触底回升。自去年以来,我市居民收入虽保持平稳增长,但总体上呈逐期下降的态势,由去年上半年的10.3%,到年底的9.6%,再到一季度的8.4%。上半年回升至8.9%。其中城镇居民增长8.3%,回升0.9个百分点。
七、当前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
今年以来,我市“三农”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对照农业现代化指标和重点任务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如农业园区建设有待加速,农村改革推进有待深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有待规范,农业项目管理有待加强,农民持续增收机制有待完善,等等。
1、粮食亩产与品质提升和农业生态的矛盾。近年来,通过推进高产创建,促进粮食规模经营,提高单位粮食种植效率,粮食单产处于较高平台,亩产增长空间有限,更多的是依靠化肥、农药的强投入,其结果是单产上去了,品质下降了,环境污染了。
2、土地流转成本与发展高效农业的矛盾。一方面,土地流转费用是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另一方面,流转成本过高,加重了实施农业的成本,不利于高效农业的健康发展。
3、特色水产发展与保护生态的矛盾。我市具有丰富的水产养殖资源,特色渔业的发展条件得天独厚。但水产养殖投喂的饲料残饵、动物的代谢等会对生态环境会造成一定污染,协调生态发展和提升水产养殖效益存在一定矛盾。
4、畜禽价格波动仍旧是影响畜牧业生产的主要因素。猪肉的变化波动对养殖户的影响较大,不少养殖户反映很难摸透价格的市场变化,不敢轻易出栏、补栏,且中间环节成本上涨也部分转嫁到养殖户。禽肉价格也是起伏不定,对家禽养殖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且禽流感成了养殖户和养殖企业的心病,养殖户对后期养殖行情很难把握。
5、居民增收压力依旧。一是企业正常增资渠道不畅。由于受近两年经济形势影响,企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性收入增长缓慢,拉动居民增收成效不太明显。部分企业开工不足,1-5月份全市工业用电量同比下降9.45%,此外,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制约力不强,企业员工增资缓慢。上半年,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下降7.02%.二是设施农业发展难度加大。因扬中人多地少,高效设施农业发展难度加大。近几年,我市高效设施农业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但随着设施面积不断增加,土地流转难度加大,发展难度也日趋增大。三是是农产品市场需求不旺、价格疲软。高效特色农产品尤为明显,价格下降较大,影响农民增收。螃蟹等特色水产价格下降了30%,,而饲料、人工等成本未降,部分普通水产价格也下降了近20%。在畜禽养殖方面,目前,生猪价格为6.5元/斤,处于保本微利;目前蛋鸡价格呈阶段性下滑,价格为3.5元/斤左右,处于保本状态,预计全年平均下降1元/斤,减收680万元。四是保障民生支出的难度加大。近年来,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各层各级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很多都需要基层进行相应的配套投入。但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今年,我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增幅有所放缓,与日益增长的民生刚性需求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保障民生支出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八、对策和建议
下半年,我市农村各级应针对薄弱环节,围绕“高效”,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求协调;围绕“集聚”,在推进园区建设上求实效;围绕“融合”,在推进农业功能拓展上求延伸;围绕“绿色”,在推进生态农业上求和谐;围绕“创新”,在推进农村改革上求突破。
一是多措并举,力争秋粮生产再获丰收。切实加强秋熟作物生产管理,抓好农情调度,充分发挥决策服务生产的作用。开展多层次技术培训,组织技术力量,深入农村和田间地头,帮助农户解决生产上存在的问题。
二是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以大中型规模养殖企业、标准化养殖小区、专业大户为主体,以生态养殖、健康养殖为模式,大力扶持发展现代畜牧业,着力提高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支持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兴办规模养殖企业,加快规模养殖技术装备改造,提升规模养殖水平和效益。
三是突出重点,加快推进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着力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提升农业比较效益。加快设施农业转型升级,推动设施农业由生产基地向农业园区转变。鼓励有条件的镇村,建设一批设施农业集中区,让农民自建自种,自主创业。
四是创新机制,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坚持家庭经营的同时,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经营比重。
五是建立健全居民增收长效机制,确保居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全面增长,加速推进我市现代化进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