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 发表于 2015-4-19 21:48:59

扬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年-2030年

本帖最后由 味道 于 2015-4-19 22:19 编辑

扬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年-2030年,最新版本,供大家参考讨论,信息源自扬中规划局,特此说明。

图1:扬中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

图2:扬中市域用地规划图

图3:扬中市中心城区用地规划图


图4:扬中市域综合交通规划图


图5:扬中市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图


图6:扬中市域旅游规划图


图7:扬中市中心城区空间景观规划图


图8:扬中市中心城区黄线控制图


发展目标与策略
一、规划范围
1、规划区:扬中市域,总面积331 平方公里。
2. 中心城区:东至长江,南至兴旺大道、开发区三号路,西至夹江、新坝丰收河‐新联河,
北至新238 省道以北500 米,总面积约85 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近期:2013 年‐2020 年;远期:2021 年‐2030 年。

三、发展定位
      生态宜居市、特色产业岛、江中花园城。
1. 生态宜居市
      将生态作为立市之本,突出对生态环境的科学保护,同时在社会、经济发展路径和空间、环境资源利用方式等方面应充分体现集约、高效,实现整岛的生态示范。结合岛城的规模和尺度,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和辐射能力,突出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整岛统筹的宜居示范。


2. 特色产业岛
      应对岛城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的约束,与周边城市错位发展,形成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高的特色产业体系。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和水路交通优势的促进作用,强调旅游业、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带动三产的特色发展;二产方面依托智能电器、新能源和装备制造的良好基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既有特色农业园、渔业园的基础上,拓展都市农业,并与旅游度假关联发展。


3. 江中花园城
      立足江中岛城的空间特色和生态优良的环境优势,建设高品质的滨江城,科学合理利用生活岸线,形成独具一格的滨江城市天际线,进一步彰显水上花园城市的环境品质和滨江亲水的城市风貌。改善现状低层自建住宅的环境风貌,突出城市建设用地的高效利用和特色风貌塑造,实现更高质量的城镇化。

四、发展策略


1.生态保护优先
      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开发利用服从于保护”的原则,严格保护岛城地域环境特色、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彰显扬中在沿江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独特价值和重要意义。建设生态文明,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体现扬中生态特色。


2. 城乡一体化
      通过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推动城市的现代化、生态化,提高城镇的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城镇吸引力。根据城镇与乡村地区的发展基础、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地明确功能与空间发展需求,采取差别化的发展策略,引导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空间的特色彰显,持续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


3.发展特色化
      由于区位条件独特和环境资源约束,扬中市需要寻求有别于周边其他城市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路径。通过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的高效利用、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彰显生态特色;通过旅游业带动服务业和特色农(渔)业的发展,培育低碳产业和循环经济,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彰显产业特色;通过江中花园城市的建设,突出滨江城的紧凑发展和现代化都市风貌,提升滨江生活岸线和内部河港的亲水性,彰显空间特色。通过产城融合、城乡统筹以及生态、生产、生活相协调,走扬中特色发展之路。

五、规划原则


1. 集聚
      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重点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开发区的集聚效用,提升科技含量和产出效益,实现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开发区对产业发展的双轮驱动。


2. 集中
      通过农村居民点的整理和控制,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城镇的吸引力,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特别是向中心城区集中。


3. 集约
      应对资源环境约束,转变发展方式,强化生态环境保护。集约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岸线资源,优先投向规划确定的集中、集聚发展区域。


味道 发表于 2015-4-19 21:49:30

本帖最后由 味道 于 2015-4-19 22:19 编辑

市域城乡统筹一、生态保护
1.生态格局
      根据区域生态建设要求,结合扬中市域生态资源分布,规划构建“一环、三点、九廊”生态安全格局。
      “一环”为沿江生态保育环,即以长江、夹江湿地及沿江森林公园为主体的环状区域,是由水域、湿地和森林组成的自然生态屏障。
      “三点”为“雷公岛”、“新坝大港-联丰港外洲滩湿地”和“西沙岛”,是空间相对隔离、自然植被保存较好的洲滩湿地区域,作为扬中市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应控制旅游开发强度,采取必要的隔离防护措施,减少对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适度推进林地、湿地的复育。
      “九廊”为“六横三纵”九条生态廊道,包括扬中大道、新238省道和泰镇高速三条道路廊道,以及新坝大港、联丰港、三茅大港、红旗河-思议港-胜利河、六圩港和川心港六条主要河流廊道。

2.生态功能区划
(1)生态保育区
      包括生态红线区域、基本农田、未包含在生态红线区域中的长江水面以及河港水面,其中生态红线区域包括沿江森林公园、长江扬中二墩港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长江(扬中市)重要湿地和丰乐家园现代农业产业园。禁止侵占生态保育空间,禁止进行排放污染物、导致水土流失、破坏自然地貌和植被、干扰野生动植物栖息繁衍等有损生态环境的开发建设活动。
(2)生态建设区
      包括中心城区、南部新城和西来桥镇区。应控制建设用地比重,合理配置公园绿地,形成绿地资源局部集中、区域均衡的分布格局;在保证水文安全的前提下,对部分硬质化河道进行生态驳岸改造,恢复水生、湿生植被;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鼓励采用自行车、步行、公交等绿色出行方式;推广绿色节能建筑,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动能源清洁化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引导居民消费观念转变,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3)生态过渡区
      包括一般农田、农村居民点、林业用地、饮用水源地准保护区和生态红线区域的缓冲区。制定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方案,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周围景物、水体、林草植被、野生动物资源和地形地貌。

二、产业发展

1. 发展目标
      形成以旅游度假为特色的服务业、以高效益低污染为导向的制造业、关联休闲度假的特色农业,实现产业发展的特色化。
      近期(2020年):GDP达到840亿元,年均增长约10%,人均GDP达到22万元,产业结构调整为2.5:52.5:45;
      远期(2030年):GDP达到1300亿元,年均增长约5%,人均GDP达到30万元,产业结构调整为2: 48: 50。


2. 服务业
(1)发展重点
      发挥“桥、港、城”联动优势,融入区域消费市场,放大园博会、河豚美食节的节庆效应,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研发咨询、总部经济、港口物流等多种服务业态,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
(2)   空间布局
      优化空间配置,构建“215”服务业发展格局,即2个综合服务中心、1条滨江服务业发展带和5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2个综合服务中心,即中心城区综合服务中心和南部新城综合服务中心。中心城区综合服务中心重点发展商业、商务等服务功能,辐射全市及周边;南部新城综合服务中心,重点完善公共服务职能,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等,服务扬中南部地区;
      1带为滨江服务业发展带,串联滨江公园、园博园等重点发展休闲度假,借助复旦大学(扬中)国家大学科技园自主创新先导区建设,大力发展科技研发、创意设计等;
      5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分别为新坝服务业集聚区、开发区服务业集聚区、西来桥服务业集聚区、西沙岛旅游度假区和雷公岛旅游度假区。其中新坝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发展软件信息、研发设计等创智型服务业;开发区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发展港口物流等现代物流业;西来桥服务业集聚区强调和常州新北区协作,重点发展粮油储运物流业;西沙岛旅游度假区和雷公岛旅游度假区重点发展旅游度假、养老养生等休闲服务业。


3. 特色农业
(1)发展重点
      以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生态化为导向,以现代渔业产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主要载体,做活特色农业,重点发展特种水产、蔬菜园艺和休闲观光三大农业。
(2)空间布局
      规划形成“两片一环”的农业空间。
      江滩水产生态农业片:积极开发江滩资源,大力发展特种水产业,重点依托现代渔业园区,发展以河豚、鲥鱼、鮰鱼工厂化养殖及扬中江蟹为主体的特种水产养殖基地。
      规模种植生态农业片:全市粮油、果蔬主要生产区,重点促进粮油、蔬菜花卉规模化生产,同时借助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大力促进以秧草为代表的特色种植业发展。
      环岛复合生态农业环:发挥滨江生态优势,借助“环岛森林公园”、雷公岛、西沙岛旅游度假区开发,形成环岛农、林、渔、休闲复合生态农业片,重点促进林带建设和都市农业发展。


4. 先进制造业
(1)发展重点
      重点提升智能电气、新能源与新材料、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在核心技术、自主品牌、市场开拓上的新突破。
(2)空间布局
      以集中布局为原则,形成以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双轮驱动的四个工业园区。
      高新技术开发区:整合新坝科技园、新能源产业园、城北科技园,依托园区空间载体,重点发展智能电器和新能源产业,争创国家级高新区。针对现有存量产业空间,提高科技含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动产业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港口物流、新材料和相关临港工业,将其作为扬中二产发展增量空间拓展的重点地区,加大政策倾斜、资金注入,完善服务设施,促进项目入驻,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南部工业集中区:考虑临江发展优势及产业发展现状,规划整合油坊先锋创业园、新材料产业园及八桥船舶工业集中区,临江布局形成南部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海工及配套、高技术船舶、大型港机等)。
      西来桥工业集中区:加强与常州的协作联动,重点发展临港先进制造业、粮油加工、能源储备和仓储物流业,发展成为扬中与常州战略合作基地。

味道 发表于 2015-4-19 21:50:01

本帖最后由 味道 于 2015-4-19 22:18 编辑

三、人口与城镇化

1. 城镇化发展策略
(1)新型城镇化方针
走具有扬中特色的“宜居宜业、集中集聚、低碳低耗、公平公正”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更高质量的城镇化和更高水平的城乡发展一体化。
(2)发展策略
充分尊重居民意愿,促进城乡就业,改善人居环境,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城乡统筹;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重点吸引长期稳定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但仍然分散居住在农村地区的人口逐步向城镇集中、集聚;
从适应分散状态的基本公共服务低效覆盖向发挥集聚效应的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转变。
2. 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
(1)市域总人口
按照彰显岛城特色,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引导人口发展的原则,规划市域总人口近期达到38.2万人,远期达到43.0万人。
(2)城镇化水平
按照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的原则,科学制定符合扬中市实际发展的城镇化速度与节奏,规划近期城镇化水平达到72%,远期城镇化水平达到85%。

3. 中心城区人口
在集中、集聚、集约的规划原则指导下,引导人口有序向城区集中,近期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4.5万人,其中城市人口22.5万人,远期中心城区人口达到3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30万人。

四、新城、镇建设指引

1. 南部新城
(1)功能定位
辐射市域南部的副中心,临江产业基地。
(2)产业引导
重点发展船舶制造等优势临港产业,积极引入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第三产业重点发展服务于第二产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完善公共服务产品,依托滨江资源发展精致品质的休闲娱乐业。
(3)空间布局
整合现有的油坊、八桥镇区及工业园区,总体上形成东部临港产业区及西部生活服务区的空间格局。
依托现有的油坊镇、八桥镇镇区,东拓、西连,南北融合,形成新的生活服务集聚发展区,集中建设新城中心,打破原有两片独立发展的格局,形成空间一体化发展的新城区。临夹江生活性岸线区域作为生活、休闲预控空间。
工业区依托于滨江地区现有的港口,整合油坊、八桥两镇工业园区,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积极发展临港工业。工业用地控制在新238省道以东、临主江生产性岸线区域。

2. 西来桥镇
(1)功能定位
规划建设成为特色产业岛。
(2)产业引导
重在利用资源条件优势,整合产业功能及空间布局,深化与常州的协作联动,形成以临港制造、粮油加工储运为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
(3)空间布局
生活服务功能以西来桥镇区为基础,重点完善城镇公共服务职能,改善城镇居住生活环境,塑造精致城镇空间。整合滨江岸线开发格局、提升岸线资源利用效率,形成港区大道以东沿江发展的产业园区。

五、村庄建设指引

1. 分区引导
(1)北、中、南分区引导
根据北、中、南区域农村人口数量分布和集聚情况不同、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情况不同、农民自建住房和进城进镇的选择不同,充分尊重居民意愿,因地制宜确定村庄布局,北部居民点分布较密、中部次之、南部较疏。
(2)城镇增长边界内外分区引导
城镇增长边界以内,不再允许村庄的扩建,除规划确定保留的居民点外,其余村庄不再允许翻建;城镇增长边界以外,允许规划确定保留的居民点与非保留居民点建设用地的增减挂钩,除规划确定保留的居民点外,其余村庄不再允许翻建、扩建。

2. 分类引导
将规划保留的重点村分为发展集聚型居民点和延续控制型居民点,作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综合配套的重点。其他一般村,除城乡建设工程需要征用的情况外,一般不主动推进拆迁,居民可申请拆迁进城进镇或转移至发展集聚型居民点自建房。
(1)发展集聚型居民点
指位于城镇增长边界以外的规划保留居民点,通过宅基地的周转引导外围部分零散居民点的有序集聚。
(2)延续控制型居民点
指位于城镇增长边界以内集聚规模较大的居民点,规划维持现状乡村居住形态,未来逐步纳入城市社区管理。

3. 村庄布点
按照分区、分类引导的原则,规划确定29个发展集聚型居民点、13个延续控制型居民点。




味道 发表于 2015-4-19 21:50:33

本帖最后由 味道 于 2015-4-20 11:53 编辑

中心城区规划
一、总体空间布局

1.远景空间结构
远景形成产城融合、圈层布局的总体结构,包括滨江带、宜居城、生态廊、产业团四大圈层。
(1)滨江带
依托现有的滨江公园、园博园等设施,并结合规划中的镇江市域轻轨,在长江夹江段形成滨江综合服务带,突出扬中滨江城市特色。
(2)宜居城
滨江带向外为宜居圈层,重点打造生态居住功能。
(3)生态廊
沿新238省道一线形成扬中中心城区重要的生态廊道,并结合三茅大港、扬子河等重要河港延伸,构建生态廊道体系。
(4)产业团
结合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产业区,形成最外围的产业组团。

2. 布局结构
在规划期内,形成“一体两翼”的布局结构,即以旧城区为主体,生活、服务向滨江地区拓展;以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两翼,实现产城融合。

3. 发展方向
规划扬中中心城区发展方向为“生活空间重点向南拓展、产业空间重点完善东西两翼”。

二、居住用地

1. 用地布局
以城市主次干路或河流为边界,兼顾社区管理需求,设置居住社区。规划形成8个居住社区,分别为老城社区、东南社区、城西社区、西南社区、城南社区、城东社区、兴隆社区、新坝社区。

2. 社区设施配套
社区中心服务半径800-1000米,安排文化娱乐、体育、行政管理、社区服务、社会福利、医疗卫生等功能。已建地区参照新建地区标准、结合现状设施情况,因地制宜地完善社区公共设施配套,采用相对灵活的布局方式,重点充实现状欠缺的公共服务设施。

3.住房保障
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因地制宜”的原则,将各类保障性住房与新建住宅同期建设。采用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危旧房改造结合的方式,保障扬中市各类群体基本住房需求。

三、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1.行政办公用地
逐步完善城西行政中心,保留少量旧城区内的行政办公用地,其余职能进行合理置换。新坝组团的行政办公用地主要布置在新政西路沿线。

2.文化设施用地
完善文化设施,充分保障各类公益性文化设施的用地需求,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市民的文化娱乐需求。
规划新增1处文化设施用地,位于迎宾大道以南、中电大道以西,布置文化活动、展览等设施。

3.教育科研用地
据现状学校规模及集中办学的原则,中心城区规划设置小学15所、九年一贯制1所、初中6所、高中3所,为扬中市高级中学、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江苏省扬中市中等专业学校。

4.体育用地
保留位于江洲西路的扬中市训练馆,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保留并扩建位于新政西路以南、向新线以西的新坝体育场;基本建成迎宾大道以南、中电大道以东的奥体中心,布置体育馆、体育场、游泳池等设施。
同时加强社区体育设施的配套建设,结合社区中心设置便民型体育运动场地及设施,满足居民休闲健身的需要。

5.医疗卫生用地
规划保留人民医院、中医院2所综合性医院,新建城南医院、城西医院、开发区医院;保留完善新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兴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合东南社区、城西社区、西南社区、城南社区、城东社区中心新增5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优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扬中卫生监督所、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所等市级公共卫生服务机构。
加强急救医疗服务网络建设,配备相应的医疗救治药物、技术、设备和人员,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6. 社会福利用地
保留扬中市老年公寓、三茅敬老院,在新坝新建一处老年护理院,包含生活护理、餐饮服务、医疗保健、重症监护、康复等综合功能。
构建较为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结合社区中心配置相应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服务中心、托老所等,提供助餐服务、休息保健、阅览、娱乐等设施。

7.宗教用地
保留宗教用地一处,为太平禅寺。

四、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1.商业用地
结合中心体系的构建,完善商业用地布局,引导其向中心节点集聚,因地制宜灵活布局,在春柳路、金苇路、康宁路、扬子西路、工会路所围合的区域内,形成老城商业中心;在滨江大道沿线,新城路到三封港段的滨江地区形成商业、休闲综合服务带;在江洲中路以南,三茅大港以西,扬子中路以北,文化路以东规划步行商业街区。

2.商务用地
在滨江综合服务带集中规划商务用地,以研发办公为主。

3.娱乐康体用地
剧院、歌舞厅等娱乐用地结合商业用地与文化设施用地混合布局,旅游休闲、康体疗养用地集中布置在园博文化休闲区内。

4.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
规划公用设施营业网点主要包括邮政、电信营业网点及加油(气)站。
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加油站,旧城区严格控制加油(气)站布局,结合新238省道、宜禾路、环城北路、扬中大道以及迎宾大道等主要外围交通干路设置加油(气)站10处。

五、工业用地

1.高新技术开发区
位于新238省道东南、宜禾路及环城北路以北,规划工业用地面积326.49公顷。整合新坝科技园与城北科技园,以增强研发能力、提升科技含量为重点,近期提升在省级高新区中的位次,远期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2.经济开发区
位于长新路以南、港茂路以东、东新港以北,规划工业用地面积403.46公顷。作为扬中市增量产业空间拓展的重点培育对象,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3.老城工业用地的功能置换
老城区内的工业用地逐步退城进区。工业用地置换应以市场化操作为主,加强政府调控力度,置换出的部分用地用于增强城市的基础设施、绿地、公共服务设施等功能,改善城区综合环境品质。

六、物流仓储用地

位于泰镇高速公路出入口周边区域,238省道沿线(扬子东路-迎宾大道段)利用便捷的公路运输条件,发展道口现代物流区。新增物流仓储用地货运交通组织应避开生活性道路及旅游通道。

七、绿地水系与广场用地

1.绿地系统结构
规划形成“滨江显绿、指状渗绿、绿满城中”的滨江花园城市绿地系统布局。
“滨江显绿”指滨江绿带,串联滨江公园、园博园两大市级公园;“指状渗绿”指以滨江绿带为起点,贯通全城的5条绿轴,即,联丰港绿轴、三茅大港绿轴、泰镇高速公路绿轴、三跃港绿轴及六圩港绿轴。“绿满城中”指中心城区多个社区公园绿地。

2.水系廊道结构
主干河道形成“十横三纵”的格局。
“十横”为联通主江与夹江的河道,包括新联河-丰收河、新坝大港、全红河-杜家港-营房港-铁皮港、联丰港、向阳河-何家大港-夏家港、三茅大港、扬子河、东滨河-永勤河、三跃港-光明河、东新港-六圩港。
“三纵”为西北-东南走向,贯通横向河道的调节河道,包括前进河-红胜排河-三封港、建中河、王六港-永恒河。
同时规划保留部分现状河道,并进行梳理和联通,与主干河道共同形成城市水系网络。

3.广场
规划布局主要广场10处,分别为明珠广场、市民广场、三茅大港商业广场、府前广场、江洲广场、古银杏广场、开发区广场、文景广场、滨江广场、滨江翠竹广场。

味道 发表于 2015-4-19 21:50:55

本帖最后由 味道 于 2015-4-20 11:55 编辑

综合交通规划

一、发展目标
建立符合扬中岛屿城市特色的以人为本、绿色生态、区域衔接、城乡统筹、方式多样的客运交通体系和功能完备、集成高效、转换捷畅的货运交通体系。
二、市域综合交通

1. 公路交通
(1)高速公路
泰镇高速公路远期在镇江范围内向西延伸至沪蓉高速公路,在泰州范围内向北延伸至沪陕高速公路。
(2)市域干线公路
规划形成“一环两纵”的一级公路网络主骨架。“一环”由城区周边新238省道、滨江大道组成。“两纵”沿市域空间长轴方向,形成新238省道、扬中大道两条一级公路;新238省道连接高速公路及沿江港区,并于城区东南部与泰州长江公路大桥建立互通式立交,是市域主要对外联系通道以及货运通道;扬中大道串联市域主要的城镇、农村社区,是市域内部主要客运通道。
在“一环两纵”的基础上,构建对外联系的放射状一级公路,包括扬中一桥、扬中三桥、扬丹公路、231省道、幸福大桥以及238省道南延等。
(3)镇村道路
依托市域干线公路,通过对镇村道路进行新增、提升以及改线等措施连通村庄,通过交通可达性的变化引导市域镇村布局实现。
(4)跨江联系
规划增加三处跨夹江大桥,分别联系镇江大港新区、丹阳滨江地区以及常州新北区。

2.水运交通
(1)航道
规划长江以及夹江均为一级航道;为减少内部航道东西向穿越对市域的切割,取消新坝大港、联丰港、三茅大港、六圩港、长旺港、团结港、红旗河等等外航道的通航功能,建设成为景观河道。
(2)扬中港
作为镇江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以服务于临港工业开发和通用货类作业为主,远期随着港区规模的扩大,逐步发展成为扬中市及周边地区临港工业开发、物流业发展和腹地物资中转相结合的综合性港区,以通用散杂货运输为主,兼顾集装箱支线和喂给运输。
(3)沿江岸线利用
重点建设生态型岸线,控制生态生活岸线不小于50%;整合长江主江沿线已有的临港产业,集约化设置生产性港口岸线。

3.轨道交通
规划预控镇江至扬中的市域轨道,并与《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预控的常州至扬中市域轨道相衔接。
镇江-扬中市域轨道沿金港大道进入扬中城区,沿滨江大道布局,向东折向扬中大道联系南部新城,与常州至扬中市域轨道相衔接。

4.城乡公交组织
市域城乡公交包括市镇公交以及镇村公交两个层次。中心城区与南部新城以及西来桥之间通过市镇公交进行联系,沿扬中大道布局,采用大站快车模式;中心城区、南部新城以及西来桥镇区与周边村庄之间通过镇村公交进行联系,镇村公交尽可能采用环线对开模式,便于线路组织,各村庄及居民点均需设置站点。

5.旅游交通组织
(1)外部旅游交通到达
依托泰镇高速连接区域旅游市场,向南连接沪宁通道,服务长三角区域旅游市场,向北连接宁通高速等区域通道,辐射扬州、泰州等苏中及苏北旅游市场。
通过航空(常州奔牛机场)到达的游客可通过机场大巴直接到达扬中城区。
通过铁路(镇江铁路站)到达的游客可通过镇江市域轨道直达扬中城区。
由长江邮轮到达的游客,通过雷公岛码头进入扬中,通过轮渡以及码头接驳公交可进入扬中城区。同时,通过夹江游艇进入扬中的游客,可通过游艇码头的接驳公交直接到达城区或者南部新城。
(2)内部旅游交通组织
结合市域轨道交通站点的建设,于园博园处设置一处旅游集散中心,提供租车、旅游公交等交通方式,实现内外交通的转换。
内部旅游主要依托“两环一轴”组织,“两环”为南北环岛风景路,贯穿全岛主要旅游资源;“轴”为新坝大港路—翠竹路—滨江大道—扬中大道,向北联系雷公岛,向南联系南部农业旅游组团,贯穿南北,串联集散中心、市域轨道站点等主要交通枢纽及园博园等重要景点。
(3)风景路
对环岛公路进行改造,打造环岛风景路,满足组织公路自行车赛事的要求。通过隔离措施禁止机动车进入,通过在风景路外侧建设机动车道实现快慢分离,保证慢行的安全性。构建以驿馆和驿站为主体,以驿亭为补充的风景路服务设施体系。

三、中心城区综合交通

1.道路系统
中心城区规划路网分为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三个层次,呈组团式方格网布局。
(1)主干路
呈“六横六纵”格局:六横分别为宜禾路-环城北路、扬子路、迎宾大道、滨江大道、港隆路、兴旺大道;六纵分别为新坝大港路、全红路、金港大道、中电大道、翠竹路、扬中大道。
(2)次干路
次干路对主干路网络起补充作用,直接服务于沿线建设用地,充分与商业、办公等公建用地相协调。
(3)支路
规划构建高密度、小尺度、分区差别化的支路网络,中心城区整体支路网密度应达到5.0~6.0公里/平方公里。

2.城市公共交通
(1)常规公交干线
常规公交干线是城市公交线网的主体组成部分,连接中心城区内主要客流集散点,满足中长距离的出行需求;沿主要客流走廊布置,尽可能设置公交专用道和交叉口优先通行,具有较高的服务水平,平均站距600~800米。规划公交干线主要沿扬子路、滨江大道、中电大道、翠竹路、扬中大道布局。
(2)常规公交支线
作为常规公交干线的辅助,承担接驳作用,有效集散干线的客流,一般沿次干路和支路布设,平均站距400~600米。

3.城市慢行系统
(1)慢行线路
慢行线路由慢行休闲网络、慢行通勤网络以及慢行接驳网络构成。
慢行休闲网络:与城市空间景观结构相协调,规划沿联丰港、三茅大港、三跃港、六圩港的滨水休闲慢行路以及沿中电大道、翠竹路的商业休闲慢行路,能够与市域风景路相连通。慢行休闲路与滨水以及道路绿化相结合,需要设置单独的慢行休闲空间,同时注重与城市公园、广场等的衔接。
慢行通勤网络:在行人以及非机动车通勤流量大的道路上构建林荫通勤廊道,从路权上保障行人以及非机动车通勤的连续性和舒适性,并优化树种配置,提供连续、宜人的路侧林荫道系统。
慢行接驳网络:在连接公交站点周边道路的人行道设置风雨廊,为步行转换公交方式提供良好衔接环境。
(2)自行车租赁点
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主要服务于居民日常通勤、休闲以及公交换乘。结合居住区、公共交通站点、公共建筑和主要休闲游憩场所布局自行车租赁设施,一般间距达到300-500米,旧城区达到150-300米。

4.停车系统
单个路外公共停车设施规模控制不宜超过200个标准小汽车泊位;公共停车设施选址应尽量避开交通拥堵区域和节点,选择道路条件良好、交通疏解顺畅、服务衔接便捷的城市地段;同时以城市次干路和支路为主要依托设置出入口。鼓励采用地下、立体方式建设停车库(楼),节约用地。遵循“大类+小类”的分类指导模式合理制定建筑物停车配建基准指标。

味道 发表于 2015-4-19 21:51:13

旅游规划


一、         发展定位
以江鲜美食为品牌、以江岛风光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岛。
二、         空间布局
规划形成“一核、一环、两组团”的旅游空间布局格局。
“一核”:以滨江综合服务带、西沙岛、园博园为主,打造旅游发展核。
“一环”:沿长江及夹江形成环绕整个扬中市的环线,打造成游憩风光带、环岛健身绿道。
“两组团”:以雷公岛、渔文化园为核心打造北部的旅游度假组团;以市域南部现代农业为依托打造特色农业旅游组团。
三、         产品组织
主打美食节庆旅游、生态观光旅游、商务度假旅游、养生休闲游和文化体验游五大旅游产品。
依托江鲜美食特色,做大扬中江鲜产业,放大品牌效应;策划后园博时代的花卉艺术节、长江生态维护技术展等节庆、会展活动,重点打造美食节庆旅游。充分发挥扬中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培育形成以江滩湿地、滨江风光带、田园风光为核心的生态观光游。积极依托西沙风情岛、雷公岛长江湿地公园、江馨怡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力争举办专业性、区域性的会议会展以及考察、培训,带动旅游度假发展。顺应康体养生的休闲理念,开发康体度假、疗养度假等旅游产品,丰富适应大众休闲度假需求的产品。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放大河豚文化品牌效应,结合影视基地建设推动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意开发。
重点推进环岛旅游绿道、雷公岛旅游度假区、影视城、养生养老基地、游艇基地、河豚主题乐园等重大项目。
四、         智慧旅游1.       智慧景区建设
加强通信网络的升级改造,提升网络功能;建设“数字化景区”,实现主要景区内、环岛绿道、住宿设施的无线、有线宽带网络全覆盖。
2.       强化信息服务
加强旅游服务网络平台的建设,强化网络宣传、服务预订、质量监督。建设多部门协作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如景点游客统计与提示、旅游公交提示、交通停车提示等内容,推进整岛旅游智能化发展。
空间景观规划

一、         规划原则1.       江城融合
注重江城关系,通过景观要素分析,确定重要的景点、观景点与景观界面,落实景观要素引导,促进江城融合,彰显扬中滨江城市特色。
2.       自然与人文协调
注重自然生态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协调,在中心城区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结合城市景观空间的点线面分布,提升景观空间的品质均好性与交通可达性。
3.       游憩与旅游并重
研究城市居民、外来游客等不同人群的行为特征,引导城市广场、滨水绿地、旅游通道等公共开敞空间布局,方便各类活动的开展,营造高品质的城市生活空间和旅游体验空间。
二、         市域空间景观结构
全市域形成“一环、三带、多点”的景观风貌结构。
“一环”指滨江景观环;
“三带”指南北向景观带、泰镇高速绿化带和三茅大港景观带;
“多点”包括乡村聚落景观节点、新镇风貌景观节点和生态景观节点。
三、         中心城区景观结构
规划形成“一带、五廊、三轴、四节点”的空间景观体系。
“一带”是扬中市江城特色中重要的滨江景观界面;
“五廊”为垂直于夹江的主干河道及高速公路,从滨江景观带渗透至中心城区,丰富江中花园城的滨水景观体验;
“三轴”依托主要道路,两条垂直于滨江景观带,一条平行于滨江景观带,通过街道景观的塑造,与“廊”、“带”共同形成空间景观网络;“四节点”位于“廊”、“带”相交处,形成标志性节点。
四、         南部新城景观结构
规划南部新城形成“一核、两轴”的景观结构。
(1)“一核”
在红旗河与思议港的交汇处,规划形成南部新城的景观核心,周边布置商业、公共服务等设施,体现滨水城市景观特色。
(2)“两轴”
南北向的华生路建筑景观轴线,重点控制道路沿线的商业中心、行政办公等公共设施的建筑形象、高度等,结合沿路绿化和广场的布置,塑造现代化的城市景观。
东西向如意路景观轴线,串联临港产业区、生活宜居区及休闲旅游区,沟通长江主江与夹江之间的景观。

味道 发表于 2015-4-19 21:51:32

环境保护规划

一、         环境质量目标1.       环境空气质量目标
环境空气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的天数不低于95%。
2.       水环境质量目标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
3.       声环境质量目标
1类声环境功能区的噪声平均等效声级昼间不高于55分贝(A),夜间不高于45分贝(A);2类声环境功能区昼间不高于60分贝(A),夜间不高于50分贝(A);3类声环境功能区昼间不高于65分贝(A),夜间不高于55分贝(A);4a类声环境功能区昼间不高于70分贝(A),夜间不高于55分贝(A)。
4.       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目标
二氧化硫、COD、氮氧化物及氨氮年排放总量应符合江苏省、镇江市的总量控制要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不小于95%,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100%,烟尘控制区覆盖率高于9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危险固体废物安全处置率为100%。
二、         污染防治措施1.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加强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控制;强化工业烟尘、粉尘的污染控制;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治理城市扬尘。加强对农业面源颗粒物的排放控制,稳步实施以液化石油气、太阳能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村能源清洁化。
2.       水污染防治措施
按照《扬中市长江水源地保护规划》落实对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的保护范围及措施。加强生活污水及面源污染治理,整治城市河道,城镇建设推行低影响开发,农田科学使用化肥、农药。
3.       噪声污染控制措施
加强交通噪声及生活噪声管理,强化施工噪声管理;不同声环境功能区之间建设必要的绿化隔离带,绿化植物选择降噪功能较强的树种。

味道 发表于 2015-4-19 21:51:54

公用设施规划
一、         给水工程1.       水源地规划
规划取消西来桥水厂水源地和油坊水厂水源地,取消的水源地均统一由二墩港水源地及扬中市区域供水备用水源替代。规划保留二墩港水源地,永和村外江滩水源地作为扬中市区域供水备用水源(库)。
2.       水厂
采用区域供水,取消乡镇水厂,规划市域供水由扬中市第二水厂供水,水源取自二墩港水源地,备用水源为永和村外江滩水源地。
二、         排水工程1.       排水体制与处理模式
规划中心城区、南部新城、西来桥镇采用雨污分流排水体制,城镇地区根据污水处理单元对污水进行集中收集与处理,农村地区可以采用“接管、联建、独建”等方式进行污水收集与处理。
2.       污水系统分区
规划将市域分为4个污水分区。
中心城区污水收集区:除238省道以西的中心城区范围。
新坝污水收集区:238省道以西地区。
南部新城污水收集区:南部新城。
西来桥污水收集区:西来桥。
3.       污水处理厂
规划取消沙家港污水厂及油坊污水厂。第二污水厂扩建规模为9万立方米/日,收集范围为除新坝镇区外中心城区的污水;新坝污水厂扩建规模为0.4万立方米/日,收集范围为新坝镇区的污水;八桥污水厂扩建规模为1.2万立方米/日,收集范围为新城的污水;西来桥污水厂扩建规模为0.4万立方米/日,收集范围为西来桥的污水。
三、         供电工程1.       电源
扬中电网主要依靠220千伏线路由镇江方向引入。
本地的华太热电厂规划引入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西来桥镇新建一座热电厂,均可作为扬中电网的辅助电源。
2.       变电所
(1)220千伏
保留现状的220千伏普庆变和永胜变,规划新建3座220千伏变电所作为电源点:220千伏万太变、220千伏开发区变、220千伏幸福变。
(2)110和35千伏
保留现状的8座110千伏变电所,并适时扩容。逐步淘汰35千伏等级的电网,改由周边的110千伏变电所供电。规划新建7座110千伏变电所分片供电(含35千伏丰裕变升压)。
四、         燃气工程1.       气源
城镇居民管道天然气气化率达到100%;农村地区的用户普及瓶装液化石油气。
扬中市气源引自镇江、常州方向,其中镇江方向引入的中压燃气管道主供中心城区、南部新城;常州方向引入的中压燃气管道主供西来桥镇,兼供南部新城。
液化石油气通过槽罐车运入扬中市各液化石油气储气站,气源由企业根据市场的状况自行决定。
2.       燃气供应系统
保留现状已建成投运的扬中市天然气门站、CNG加气站、液化石油气储气站等场站,规划新建扬中市天然气第二门站、中心城区高中压调压站、LNG储配站、LNG(CNG)加气站等燃气场站。
五、         供热工程
现状华太热电进行技术改造,适时进行“煤改气”工作,引入高参数、节能环保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以专线高压管道直供天然气作为燃料。
规划西来桥镇新建一座热电厂,选址位于西来桥镇港区大道以东,安装3台75吨/时次高温次高压燃煤锅炉。
六、         通信工程
进一步完善覆盖全市的宽带信息传输网络,实施宽带城域网的大规模网络扩容和升级,积极推进语音、视频、数据业务的“三网融合”和通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保留现状通信运营商的网络交换中心,并根据技术的发展,适时进行设备的升级改造。
七、         环卫工程
加强城市垃圾的分类收集,促进垃圾资源化。提倡居民在家中将垃圾分类;在机关、学校、工厂企业、机场、车站等地设置分类收集垃圾的容器。
中心城区、南部新城、西来桥的生活垃圾经垃圾转运站送至扬中市大型生活垃圾转运中心;农村的生活垃圾经收集送至中心城区或镇垃圾转运站,然后转运至扬中市大型生活垃圾转运中心。最终经扬中市大型生活垃圾转运中心统一送至镇江光大生活垃圾焚烧厂处理。
综合防灾规划

一、         防洪排涝
规划扬中全市江堤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堤顶超高取2米。中心城区排涝标准不低于50年一遇,其余地区排涝标准不低于20年一遇。
二、         消防
中心城区:保留现状扬中市一级普通消防站;扩建完善新坝消防站;新建3座消防站,其中2座为一级普通消防站,1座为二级普通消防站。
市域:南部新城扩建完善油坊消防站、西来桥建设1座消防站,两座消防站均为二级普通消防站。
三、         抗震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扬中市抗震设防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相当于地震烈度VII度)。
生命线工程及学校、医院等重要公共设施设防标准按《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执行。
四、         人防
规划确定中心城区为重点设防区、其余地区为一般设防区。中心城区建设甲类人防工程,其他地区建设乙类人防工程。中心城区结合防灾分区划分人防分区,共设老城分区、东南分区、城西分区、西南分区、城南分区、城东分区、兴隆分区、新坝分区等八个分区。
规划实施措施

一、         健全规划体系
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重点地段城市设计、近期建设规划、各镇总体规划等下层次规划和专项规划,加强上下位规划之间的衔接,健全保障总体规划实施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二、         区域协调
在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下,重点建立与镇江、常州的长效合作机制,保证区域合作政策的运行。积极完善和建立区域科技、教育、经济和人才的交流共享机制等,来保证区域的协调发展。
三、         生态建设
加强城市生态资源尤其是水资源保护,加强区域环境协调,建立生态保护的补偿机制;落实节能减排要求,淘汰耗水、耗能产业门类,鼓励新技术应用和实践循环经济,提倡绿色无污染产业;强化生态岸线的保护,科学高效利用岸线资源,实现生态、生产、生活相协调。
四、         产业升级
强化产业转型升级和载体建设,以复旦大学(扬中)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为契机,推动自主创新,壮大智能电器、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科技含量,组织申报国家级高新区。经济开发区重点依托岸线资源发展高端制造和生产服务业,扩容提升、产城融合,组织申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五、         城乡统筹
推动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保障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同等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户籍管理制度。
六、         土地政策
加快农村宅基地从分散、粗放向集中、集聚流转,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载体建设,优先安排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支持利用工业、仓储等土地兴办符合规划的生产性服务业项目。
七、         空间整合
有序推进南部新城的建设,整合油坊、八桥镇区,坚持集聚紧凑的空间格局,推进生态宜居、产城融合、辐射周边,带动市域南部的发展,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能力。

以上信息源自扬中规划局。

admin 发表于 2015-4-20 11:46:11

规划很好,希望能逐步实现。

味道 发表于 2015-4-20 11:51:59

是啊,希望政府能够多给力些,让扬中繁荣富强,让扬中的老百姓也能买得起房才是正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扬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年-20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