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15-4-18 18:02:51

扬中由来

      扬中由来首先从地理说起。扬中位于丹徒圌山东侧的扬子江中,由江流积沙而成。(估计每个扬中人都知道)东晋时期仅有几个小沙洲露出水面,隋唐时期几个小沙洲连成一长形沙洲,宋代称为小沙,明代称新洲,又称细民洲,清代晚期统称太平洲。据1930年出版的《中国地名大辞典》记载:扬中全境为长江泥沙淤积而成,初有30余小洲,日久天长,洲地逐渐相连,形成许多自然的港口。扬子江中的船只,一遇风浪,便可倚为屏障,保得太平,所以称为太平洲。

      清朝末年,太平洲分属四府六县管辖,即镇江府的丹徒县、丹阳县,通州府的泰兴县,扬州府的江都县、邗江县,常州府的武进县。清光绪30年(公元1904年),两江总督端方奏准设太平厅,隶属镇江府,管辖原丹徒、丹阳、泰兴、江都四县在太平洲的属地。至此,太平洲才独立建制。清光绪32年(1906年),太平洲同知钱锡林在三茅宫设立抚民府。民国元年(1912年),太平厅改名太平县,原太平厅抚民府改称太平县民政长公署。民国三年元月,即1914年1月,为避免与安徽、浙江等省的太平县同名,改称扬中县,取扬子江中之意。


扬中的重要时刻

            1904年,扬中独立建置
         1940年1月11日,农历腊月初三,日本鬼子占领扬中
         1945年7月15日,农历六月初七,GCD新四军光复扬中
         1945年11月5日,农历十月初一,根据《双十协定》新四军北撤离开扬中
         1949年4月22日,农历三月二十五,解放军20军解放扬中

三条街

    以前的扬中,只有三条街,所谓街,应该就是交通和商业比较发达的地方。这三条街分别是老郎街、虎头街、花子街。时至今日,只有老郎这个地名还在,别的都已经湮没在岁月的尘烟中了。虎头街据说已经因坍江而消失了,花子街是当时各地逃难来到扬中的百姓居住的地方,老郎,当年陈毅几次到扬中呆过的地方,现在也已经没什么名气了。当时的三茅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地方,真的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龙王庙    扬中四面环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同水息息相关,所以这个地方肯定是少不了龙王庙的。扬中的龙王庙,最大的应该数长旺的龙王庙了,龙王庙拥有当时面积很大的建筑群,庙门前有可容纳数千人的大广场,广场上有两颗双人合抱的白果树,高大挺拔,夏天枝叶繁茂。(这两棵树毁于文革,可惜)
   龙王庙的主体建筑是五开间的前后两进正房,前面一进是正厅,后面一进是楼房。正厅当中一间挂有清朝末年李鸿章书写的“太平书院”四个大字的横匾,与这块匾相对的是左宗棠书写的“六邑观摩”四字匾。后进楼下正中间挂着清朝曾国藩书写的“学海观澜”匾。清朝末年的三大中兴大臣,竟然都给扬中这个小地方题字应该和扬中当时环境分不开的,扬中当时虽然没有建县,还分属四府六县管辖,但太平洲作为扬子江中的岛屿,已经设了代管全岛的行政机构,而文化机关就是“太平书院”了,而且当时附近六个县的文人都来到太平书院,相互交流切磋,所谓“六邑观摩”,这样的氛围下曾国藩他们当然愿意题字了。可惜这些匾未能保留下来。
    1940年1月11日,日本鬼子进犯扬中,时为国民党扬中县政府驻地的龙王庙被日本鬼子焚毁。
      

洪辣子修路

   洪康燮,国民党扬中县县长,百姓称之为洪辣子。早先的扬中县政府并不在三茅。三茅,因茅山道士在这里建的一座三茅庵而得名。洪康燮来到扬中以后,决定把县政府迁到三茅。但三茅当时是个小地方呀,洪康燮别出心裁,把三茅庵里供的神仙请到一边凉快去,然后呢把县政府搬进去。这个县政府所在地就在三茅大桥旁边,县政府的对面就是监狱。办公地点解决了,但交通不便也是个问题啊,于是就再修一条从三茅到沙家港的官道。这修路要大量的人工给搬石头运泥土啊,就要求沿线百姓出人工,可这人工也不好出啊,有的人家劳力多有的人家劳力少,而且这种工出了肯定是没有工钱的呀。为公平起见,洪康燮再出奇招,让乡长保长们统计烟囱,按每个烟囱搬若干石头运若干泥土派任务。如此一来总算修了一条路。这条路,成为当时甚至是以后很长时间进出扬中的主要道路,到沙家港乘姚镇班(姚桥开往镇江的班船)到镇江,然后再转道去想去的地方。很多年以后,老人们在鼓励孩子快点走路的时候还会说:快点跑,上姚桥,快点溜,上苏州。(我相信好多扬中人小时候都听过用扬中方言念出的这句话,到姚桥坐上船,就能看到外面的花花世界了)。1937年冬,日本鬼子打到了南京,扬中北边的长江里,挂着膏药旗的日本军舰冒着黑黑的浓烟,向上游行驶,江南一带晚上可以见到鬼子焚烧房屋的火光,1938年2月,洪康燮弃职逃往上海。后有人看到他在上海开了一家书店谋生。


徐达与扬中

    徐达,明朝朱元璋的开国大将,扬中,元末明初才开始有人定居,会有什么关系呢?朱元璋,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好杀的屠夫皇帝,做的最狠的事情就是炮打功臣楼了。据传,朱元璋炮打功臣楼的时候是先宴请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酒过三巡然后起身离开,这徐达也是个精明人,看出大事不妙,就也跟在朱元璋的后面离开。朱元璋见徐达也想离开,就问徐达:“爱卿啊,你怎么不喝酒啊?”徐达见状,慌忙跪下:“万岁啊,达也不留啊?”朱元璋见徐达识破他的计划,就在徐达的肩上拍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转身离去。徐达就这样捡了条命,可龙心剧毒啊,徐达被拍了一下回去就害了三年搭背。想到伴君如伴虎,徐达觉得应该早点隐退,就安排家人到当时无人居住的扬中来砌房造屋,准备以此为后路。徐达最后究竟有没有来过扬中,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但他安排来的人应该是最早定居扬中的人群之一。为了纪念他,后人就立了一座庙,这就是油坊那边的达信庙。


太平洲上的太平

    扬中,从明朝初年开始有人居住以来,一直到1940年1月日本鬼子占领扬中为止,始终没有被战火波及。历经明朝末年、清朝末年的战乱,却仍然太太平平,真不愧为“太平洲”。如果说明朝末年的时候扬中这个地方无关紧要,那清朝末年怎么还会太太平平呢?特别是太平天国洪秀全定都在南京,怎么会不顺手攻占扬中呢?据说,当时太平军打过来的时候是准备趁势打下扬中的。那为什么后来没有打呢?这是和当时居住在扬中的人是有关系的。这太平军打过来了呀,太平洲就要不太平了,怎么办呢?现在已经不知道当时是谁出的这个主意了,让家家户户拿晒垫!晒垫,是竹子编成用来晒粮食的,家家户户都有。这东西有什么用呢?把晒垫卷起来,两头扎上,用墨汁涂成黑色,怎么样?一门“大炮”造好了吧?把“大炮”挨个架到江堤上,靠!严阵以待!这太平军将领一看这架势,这仗打下来损失可不小啊,这小地方也没什么油水,算了,还是放弃吧。就这样,太平洲就躲过了这场灾难。


乱世民生难
   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中国军阀混战,百姓流离失所,生活艰难。这个时候的扬中虽然未经战火,但百姓在贪官污吏的苛捐杂税重压之下一样苦不堪言。有压迫就有反抗,这一阶段的扬中县长基本没有什么好日子过,轻者弃职出逃,重者丢了性命。1927年出任扬中县长的茅乃封因征收清丈费,被3000多手持钉耙、铁叉、木棍的农民围在县政府,茅溜进厕所藏身,随后乔装偷渡离开扬中。1931年夏秋之间,天降大雨,洪水泛滥,人畜损失惨重,田园尽淹,颗粒无收,县长毕静谦不思民生艰难,反而压制民意,最后弃职出逃。1933年的县长包允恭因要加征附加税遭遇百姓强烈反对,灰溜溜下台走人。1934年的县长冯沛三因江洲火案投江自杀。37年39年的县长因日本鬼子侵略而弃职出逃。

早期的扬中教育

    扬中独立建置以前,主要的读书场所是私塾。真正意义上的学校还没有出现,直到1904年,新坝的富绅田佩绅在太平庵创办了扬中第一所启蒙教育的学堂,这就是扬中小学教育的开始。学校开设国文、算术、体操、音乐等科目,学生免费入学。为了保证办学经费,田佩绅向镇江府申报买下了雷公嘴泥滩339亩,栽植芦苇,以此收入作为办学经费。
    1922年,扬中第一所高级小学堂在三茅镇鱼巷弄(今通达附近)创办。四敦子江东蚕种制造厂老板张献之出资兴办鸣凤乡高级小学,重金聘请丹徒县黄墟小学的名牌教师竺教贤担任校长,这是当时全县师资力量最强的小学。
    以前的扬中没有一所中学,青少年高小毕业以后如果要继续升学,就必须到邻县去报考。1945年7月,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决定创办八桥初级中学。政府发动群众,将拆除的伪县政府房屋材料运往八桥广善堂旧址兴建校舍。这就是现在扬中市高级中学的前身。


抗税驱逐茅乃封

   1927年,时任国民党扬中县县长的茅乃封,在原来苛捐杂税的基础上又增加田赋附加,以要丈量田亩为由,在全县征收清丈费。此令一出,民怨沸腾。
   1928年8月的一天,三千多手持钉耙、铁叉、木棍的农民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县政府,“废‘清丈’、减‘附加’”的呼声此起彼伏。农民们强烈要求茅乃封出来答话,茅乃封不敢露面,别人更是不敢出面。愤怒的农民一气之下冲进县政府,砸坏门窗,捣毁征收钱粮国税的柜台,将桌椅、箱笼、档案等物统统摔到门外,放火焚烧。茅乃封见势不妙,躲进厕所,待农民们散去后乔装更衣,偷偷离开扬中。茅乃封走后,继任县长生怕再激起民变,一上任就宣布停止“清丈”。

江洲火案

   1931年国民党扬中县长毕静谦、1933年国民党扬中县长包允恭都因为扬中百姓抗税而下台。继任县长冯沛三认为前任县长软弱无能,应该采用铁腕对付扬中人民,就勾结扬中的豪强恶霸,强行开征附加税,所征项目比包允恭在任时多出十余种,并且过期不交要加收十分之一的滞纳金。1933年的冬天,扬中大部分家庭都已经是十室九空了,但洲书(各乡分管钱粮的人)、地保、乡丁却到处鸣锣吆喝,限期缴纳,并抓人押交。穷苦百姓走投无路,已经忍无可忍了。
    1933年11月19日(农历十月初二)上午,戴实夫、黄植三等近二十人聚集在油坊镇得月楼茶馆后厢商议如何对付国民党政府强行征收附加税一事,大家情绪激昂,怒火冲天,议论纷纷。戴实夫建议每户种田人家出一个人各带一捆稻草睡到县政府请愿要求减税,有人说如果县政府不答应减税就火烧县政府。于是,大家约定分头发动民众在11月21日到县政府请愿。
    21日到中午,从三跃到八桥的农民都被发动起来了。大家要求区长表态是否减税,四区区长何玉卿出言不逊,被农民痛打以后用绳子牵着游街,五区区长张子桥闻风而逃,愤怒的群众把张家烧个精光,接着又把县政府教育科长张子诚的房子付之一炬。而后,群众又把大地主保安团团长刘焕章、刘的隔壁邻居县政府督学刘余琳的房子烧了个干净。愤怒的群众接着又烧了三区区长鄂振声、县政府课税总管陈爱棠以及扬中最大的地主杜三的房子。这就是震惊江苏的火烧七大家。
    连烧七大家的群众余火未消,决定趁势连夜火烧县政府,在向三茅镇进发到下东岳庙连子桥时,遭到埋伏在那里的县保安队血腥镇压,一人当场中弹牺牲,农民斗争骨干戴中选被捕。11月22,几千农民冲向三茅镇准备烧毁县政府,营救戴中选,在行进到三茅镇南的中八桥时,又遭到镇压,四人当场牺牲,队伍被冲散。此后数日,国民党县政府出动大批军警四处抓人,先后13人被捕,42人被通缉。国民党江苏省政府对“江洲火案”以“赤匪暴动”上报国民党政务院。政务院迫于当时形势,作出“对农民暴动,应持慎重态度,不宜镇压,防再激民变”的批示。国民党扬中县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人员,撤销通缉令。
    1934年春,冯沛三应召赴省城述职。冯沛三自料此去厄运难逃,在船行至镇江甘露寺江域时,投江自杀。


扬中行政区划的变迁

      独立建置前的扬中,分属四府六县管辖。1904年两江总督奏准独立建置的时候,也只是将丹徒、丹阳、泰兴、江都四县在太平洲的属地合并设立太平厅,武进和邗江的属地此时并未划归。1912年,太平厅改名太平县,实行市乡制,全县划设一市(三茅市)七乡。(1945年7月扬中光复后至新四军北撤之前,抗日民主政府也曾设立三茅市,但时间短暂。)1914年改名扬中县,实行区乡制。全县划为五个区,以县政府所在地三茅镇为一区,新坝镇为二区,兴隆镇为三区,玉皇庙(今永胜附近)为四区,八桥为五区。1940年,抗日民主政府将中心沙(现西来桥)由武进县划归扬中县管辖。至此,现代扬中基本成形。

山雨欲来风满楼

      1937年11月30日常州沦陷,12月3日丹阳沦陷,12月8日镇江沦陷。此时的扬中,因远离城市和铁道线,政治和军事上的作用不大,日本鬼子一时还鞭长莫及,但扬中上下已经是人心惶惶了。1938年2月,随着国民党县长的逃走,扬中陷入了无政府状态。顾仙痴网罗周广发、吴老九、顾秉琪等一些地痞无赖,弄到了保安队和警察局的一些枪支,成立了“扬中维持会”,占据了扬中上洲。打着“中央军”旗号的国民党保安9旅的贾长富团占据了下洲。这些家伙打着抗日的旗号,敲诈勒索,鱼肉百姓。1938年夏天,李培根领导的扬中县青年抗日团成立。38年8月,江南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新四军部队)趁贾长富部队赴江北集训第一次进驻扬中,8月18日贾长富率部反扑,挺进纵队撤出扬中。39年4月11日,挺进纵队打败贾长富第二次进驻扬中,顾仙痴经苏北逃往镇江,扬中全境为为新四军占领。

挺进纵队

    1939年进入扬中的挺进纵队全称为江南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司令为管文蔚,是新四军下属的地方部队。当时虽然国共合作抗日,但新四军的活动范围被国民党限制在长江以南的溧武公路南京至常州线的狭长区域,而挺进纵队属地方部队,国民党就无权限制其活动范围了。当时的挺进纵队装备不好,每个连队只有一半的人有步枪,军容不整齐,有穿便衣的,也有穿长衫的,但纪律严明,生活朴素。
    1939年10月26日叶飞率领的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与管文蔚领导的江南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在八桥镇广善堂广场(今八桥中学)会师,合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管文蔚任司令员,叶飞任政委兼副司令员。在会师合编大会上,陈毅慷慨陈词,阐明国内外形势,强调会师合编上升为主力部队的重大意义,勉励全体将士团结一致,战胜困难,英勇杀敌,夺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940年1月,新四军挺进纵队移师北上,投入创建苏中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陈毅与扬中

    1938年夏天,陈毅在茅山根据地初建以后,根据中央关于“茅山根据地大体建立后,再分一部分力量渡江进入江北地区”的指示,开始选择部队渡江地点。1938年10月至11月之间,陈毅与管文蔚一起实地勘察、分析对比、权衡利弊后确定,选择扬中作为新四军北上的渡江地点。
    为什么选择扬中呢?扬中地处江中,夹江江面狭窄、渡口码头多、渔民船只多,水上交通发达;扬中河港交织、树竹丛生,有利于开展游击战;从经济上看,扬中是个鱼米之乡,有利于解决部队供给;从军事上看,扬中远离城市和铁道线,敌伪顽鞭长莫及,大部队进来展不开,小部队进来不顶用,所以选择在扬中建立根据地,把扬中作为新四军纵横大江南北的跳板。
    对于是否要占领扬中,新四军内部也是有反对意见的,其中以项英为代表,他们认为,扬中还没有鬼子,打扬中是没有理由的。国民党二战区顾祝同、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等更是暴跳如雷,叫嚷新四军破坏抗战,要追究责任,要求限期撤出扬中,否则就兵戎相见。项英迫于压力,就找陈毅商量,看能否让管文蔚撤出扬中,陈毅坚决不同意,并建议以管文蔚部队属地方武装,虽然收编,但鞭长莫及,指挥不动为理由把国民党的无理要求顶回去。就这样“挺进纵队”在扬中站稳了脚跟,打通了向北发展的通道。
   江中“跳板”建立以后,陈毅同志多次来扬中视察,检查指导工作,并写下了三首赞美扬中的诗。粟裕、姬鹏飞、陶勇、叶飞等都经过扬中转战南北。

0511ren 发表于 2015-4-19 21:14:33

扬中是泥沙淤积而形成,历史较短,人口基本为环江各地迁移而来。北面东面为江都泰州泰兴一代迁移,西面为大路姚桥一代迁移,南面为武进常州一代迁移,形成上洲、下洲一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扬中由来